厦门银同天后宫,始建于宋代,黑脸妈祖信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宫庙:银同之源
厦门银同天后宫坐落于同安区南门桥铜鱼馆(旧称“土窟墘”),背倚双溪河畔,坐西北朝东南,形成三进格局:
前殿山川殿、中为正殿、后为圣父母厅。
这座硬山顶砖木结构的宫庙,面阔三间6.93米,进深21.75米。
门前麒麟照墙肃立,神龛高悬“银同妈祖”匾额,供奉三尊妈祖像——居中为黑脸三妈(着绿龙袍),左为湄洲粉脸大妈(黄龙袍),右为温陵红脸二妈(红龙袍),布局庄严而独特。
展开剩余78%其历史可溯至宋代。
据《东市林氏族谱》载,北宋皇祐年间,妈祖同宗侄孙林怿任同安掾吏,自湄洲奉请妈祖像于厅堂供奉;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知县王轼建“银城”时移神像至南门城楼,始为官方守护神。
“银同”之名,源于朱熹诗“锁断银同一鹭洲”——同安古城形似银锭,故称“银城”,妈祖信仰由此扎根。
明清鼎盛时,同安辖域(含厦门、金门)曾有24座天后宫,见证海洋信仰的繁盛。
黑脸妈祖:战火淬炼的守护神
银同妈祖以“黑脸”闻名,这一独特形象源于抗倭史诗:
御寇显圣:
明嘉靖年间,倭寇屡犯同安,尤以1558年南门之战为烈。
传说妈祖“以阴兵击贼,脸色尽紫不退”,化身威猛战神助军民退敌。
文化融合:
佛教中黑脸佛像象征驱邪神力,妈祖塑像受此影响,从粉脸转为黑脸,强化“御盗捍贼”的民间期许。
文史专家陈金城指出,黑脸妈祖实为明代同安民众抗倭心愿的投射,亦因海运崛起与渡台热潮,催生了地域性海神信仰。
渡海开台:两岸信俗的纽带
银同妈祖在台湾的传播,与同安先民拓垦史紧密交织:
郑成功东征:
1661年,同安籍部将林圯迎请南门黑脸妈祖像随军渡台。
传说船至鹿耳门遇潮水阻滞,妈祖显灵“涌潮济师”,助郑军登陆收复台湾。
战后,荷兰教堂改建为“土城圣母庙”(今鹿耳门天后宫前身),专祀黑脸妈祖。
移民潮奠基:
明清两代,同安68姓千余宗支移居台湾,形成“同安寮”“同安村”等聚落。
黑脸妈祖经“林圯垦台、施琅定台、移民渡台”三途传入,成为台湾三大妈祖支派之一,分炉近百座,信众占全台妈祖庙近七成。
当代传承:非遗活态焕新生
银同天后宫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两岸交流的活态载体:
文脉认证:
2007年列为厦门市级涉台文物古迹;
2022年“银同黑脸妈祖信俗”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其文化坐标。
两岸共祭:
2010年发起“黑脸三妈台湾寻亲大团圆”活动,与彰化南瑶宫、台中乐成宫等结为友好宫庙。
每年台湾进香团络绎不绝,2012年台中乐成宫700人代表团朝圣盛况空前。
2024年第三届黑脸妈祖文化节,更是邀台湾36宫庙219名信众共祭,以陶艺、戏曲、古礼秋典续写情缘。
管委会主委柯福晟强调,未来将成立黑脸妈祖文化研究会,系统编撰史料,推动信俗走向世界。
结语:银同归乡处,一脉海天心
从宋代城楼守护神到今日非遗明珠,银同天后宫承载着同安人耕海御寇的集体记忆,更以黑脸妈祖为符号,铸就跨越海峡的文化血脉。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谓之“两岸融合的金名片”——当鹿耳门与铜鱼馆的香火再度交织,妈祖的慈光早已超越信仰本身,成为中华海洋文明包容与坚韧的永恒注脚。
发布于:福建省股票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