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阅读提示
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启动,让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进入高校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交流经验。10年来,149所院校累计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5.1万人次;各省区市同步开展研培工作,参与院校超过200所,惠及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超过20万人次,形成了独特的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华丽璀璨的“双龙九凤如意朝冠”、融汇扎染蜡染等技艺的晚礼服、将数字艺术与银饰锻造结合的格桑花虚拟首饰……
这些技艺精湛又天马行空的非遗展品打破了很多人对传统工艺的刻板印象。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举办。展览通过实物展陈、现场展演、多媒体互动等方式,集中展示140余所研培计划参与院校教师和学员的1000余件(套)优秀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全面回顾和系统呈现研培计划实施十年的经验成效。
研培计划十年间,除了一件件展品、一部部著作外,还有诸多传承人与高校双向奔赴、相互赋能的动人故事发生在祖国大地上。
当豆浆遇到咖啡
走进贵州民族大学侗族大歌教学工作坊,记者瞬间被学生们纯净如天籁的歌声震撼,这声音清澈响亮、层层叠叠,既有原生态的纯美,又有专业创排的精致。
“这些都是我们侗歌专业的大一学生。他们将在这里全面掌握民族音乐基础理论、演唱技巧,学会20类100余首侗族曲目。”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吴文梅介绍道。
“虽然我从小就唱,但都是用大白嗓在唱,到了大学系统地学习后,发音更科学了,以前唱不上去的音也能唱得上去了,最重要的是了解更多歌背后的文化历史,唱起来有了感情。”来自黎平县的学生杨光告诉记者。在一年的学习里,他不但唱歌水平提升了,也能熟练地吹弹芦笙、牛腿琴、侗笛等乐器。
大学读非遗专业毕业了干啥?
“我们的学生可抢手了!贵州很多文旅项目都在邀请我们去做驻场演出。”吴文梅说。而学生姜玉的理想则是当老师,去教更多的侗寨小朋友们唱侗歌,一代代地将这项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90后孟津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介绍自己时,无不自豪地说:“我是剪纸领域最年轻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和奶奶学剪纸的他将2016年参加研培计划的经历比作豆浆碰到了咖啡,“特别开阔眼界,现当代的雕塑给我很多灵感。”他借用新的艺术形式,丰富剪纸的艺术表达,《剪纸空间装置》就是其代表作之一。除了与“新”结合,畅杨杨还将剪纸和同样古老的蜡染工艺相结合。
“脑洞太大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畅杨杨的展览台前,围满好奇的观众,这让小伙子更有信心将老技艺创造出更多可能。
赋能与反哺
“干这个手艺活儿,让我们顿顿能吃上肉。”这是工坊姐妹们对贵州民族大学研培学员陈洁说的一句实在话。每月可以增收两千元,对于村寨里的留守妈妈们,可是不小的一笔收入。
陈洁的身份很特殊,她既是研培学员,也是非遗工坊的老师。“我参加了蜡染和刺绣两个研培班,在这里我得到了系统学习,原来只会自己村寨的手艺,现在从老师和其他传承人那里学到了不同的技法,受到了很多启发,开发了很多产品。回到家乡,我再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工坊的姐妹们。”
陈洁的“作业”之一——每款都不一样的拼布蝴蝶小挂件被记者们纷纷要求上链接,结果她又拿出了可通过磁吸变换造型的小鱼,马上又让大家“见异思迁”。据悉,她绣坊制作的产品目前年订单量保持在5万件左右。
“增收”是研培计划带给学员和产业最显而易见的效益。
“这款云南鱼藻纹青花碗是学校2018年首次开展研培计划时,师生共创的作品。试烧2万个,义卖收入12.7万元,用于帮助鲁史中学修建操场。后将专利赠送给了有150多年历史的丽江永胜瓷厂,该厂至今仍在烧制,远销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诸国家。”云南大学教授吴白雨介绍道。
据悉,2018年至今,云南大学举办研培项目7期,始终围绕云南陶瓷非遗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服务建水紫陶、玉溪青花、临沧茶陶等云南传统陶瓷工艺非遗保护、设计创新和产业发展,探索和实践‘教育赋能非遗、非遗反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将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2015年开始,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导研培计划便被提上日程。十年来,该计划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各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因此得到进修与成长。
与此同时,传承人作为学员走进院校,也推动全国研培计划参与院校自身迭代,更新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的主题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
在西南大学,从研培计划一开始,学校就带领学员走向田野,教学地点从学校走向相关产业基地,分别在荣昌区盘龙镇、自贡彩灯学院、梁平德合泰年画工作室、夹江县年画研究院、绵竹年画博物馆开展教学和考察。在荣昌盘龙镇,学员在夏布企业学习织造技艺,在“早市”了解手工夏布市场。在自贡彩灯学院,学员与享誉海外的自贡彩灯集团创作团队交流学习,了解了自贡彩灯制作流程,拓展了创作视野:逯德军是铜梁龙灯彩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后继续在龙灯文创下功夫,其作品亮相2024年央视春晚;巫山学员王志英在参加完2023年铜梁龙灯彩扎研培后,用所学的制作技艺结合本地文脉,开发出宁河花灯,被评为重庆市“外事好礼”。
“研培计划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边界,也促成了从田野出发、面向生活的成果实践。能带进展厅的成果只是极小一部分,更多成果早已融入祖国大地上。”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看来,高校与非遗的关系,正从单向知识输出转向深度互动与协同创新。
股票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